青云寺原名青云觀,位于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脈,始建于大明年間,鼎盛于清康熙,青云寺,因其山石豎長,極為稀有,古往今來,乃被稱為七星落地之奇觀,而大孤山青云寺地處七星之首,它和小孤山、東尖山、西尖山、馬鞍山、莫里青山、二龍山被稱為七星落地,因五座山排列如北斗七星之狀,故而得名。
四平伊通縣大孤山青云寺概述
青云寺地處大孤山青云頂峰,東臨虎頭蜂,西靠觀星臺,登星臺遠眺,一副七星北斗落入眼簾,使人有一種脫凡超俗的感覺,所以來拜寺的人,絡繹不絕。清初,長年戰亂,右逢大旱,而青云寺又地處山之頂峰,飲水相當困難,而獨寺東有一小石坑,冒出沽沽清泉,飲之不竭,百姓嘆為稀有,故此后每年香火旺盛。
沿階而上,來至寺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門上方由中國著名高僧‘上圓下山’長老題寫的【青云寺】鎦金匾額,兩邊楹聯為慈慜法師親作,上聯為;“青山重重華藏界”下聯為‘云天蕩蕩不二門’進入山門,是天王殿,該殿匾額為高僧‘上寬下演’法師題寫,出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殿門上方的大雄寶殿匾額由遼寧省佛教協會會長‘上照下元’大和尚親題,進入大殿內,剛剛塑制的大漆脫胎的鎦金釋迦如來已經升座。
四平伊通縣大孤山青云寺歷史
文革大革命中寺被拆毀滅跡,誠令廣大信眾痛心疾首,所幸國運昌隆,今逢盛世,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具體落實,于2002年由吉林市民營企業家張寶安出資重建,怎奈占地面積300于平米,而該寺又地處頂峰,無水無電,無有食宿條件,很難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2006年6月,慈慜法師應縣宗教局邀請,住持青云寺。
從此晨鐘暮鼓,又榮繞于山間,隨著寺眾和信徒數量的增加,現存條件已不能適應宗教生活的開展,所以修復念佛堂、齋堂、寮房已成必然。慈慜法師悲心宏愿,發菩提道心,住錫青云寺后,克服沒有水、電、信徒無法上山,寺僧無法安住,無有食宿條件等重重困難,帶領廣大信眾,決定恢復原有三圣殿,東西寮房和齋堂,按照叢林格局企建,為清代硬山式結構。重建后的青云寺,在住持慈慜法師和四眾弟子的艱苦努力下,面貌一新,廣開慈悲濟世之名。
四平伊通縣大孤山青云寺地址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