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文山寺坐落在古城內著名的桃花塢地區文丞相弄內,寺院坐北朝南,東抵中街路,南臨東中市,西鄰閶門西街,北枕桃花河,與桃花塢大街隔河相望。現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蘇州桃花塢是舊時蘇州城內擁有寺廟最多的地區,但該地目前至今保存完好、仍舊正常進行合法佛事活動的也就只有文山寺了。同時,文山寺也是蘇州古城內目前唯一的一座比丘尼道場。由于文山寺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加上歷屆住持及廣大僧尼的精心護持,文山寺在蘇州文化界、史學界、書畫界及廣大善男信女中,具有相當大的知名度和獨特的親和力。
一、文山寺歷史
今日的蘇州文山寺最早實際上是由原潮音庵、文山寺、云林庵三家寺廟合并而來。其中,潮音庵建于南宋,歷史最為悠久。據清代楊象濟《潮音庵增置屋宇記》:清嘉慶年間(1796—1821),堅持上人卓錫于潮音庵,募建大殿,三年乃成。庵當時為僧寺,禮拜《華嚴》,三傳至住持鏡如,咸豐庚申(1860)兵燹,鏡如避亂吳山接引庵,臥疾多年,同治二年(1863)返回蘇城,潮音庵“惟存殿宇,龍象全毀”,于是百計修復,先后整修了觀音大士、韋馱、關帝等塑像,“炳蔚如昔”,又在楊象濟、謝家樹、唐詔、陸錫康、蔣浩曾等贊助下,廣購基地,增建堂屋,添塑諸佛圣像——著名的客堂如山居,就建于該時期。同治年間,馮夢龍纂《蘇州府志》時,潮音庵已錄于其中。
原文山寺建于潮音庵左近。明正德十年(1515)蘇州百姓為紀念文天祥,于此建忠烈祠,祭祀南宋一代忠臣、名相文天祥。嘉靖年間(1522—1566),忠烈祠遷于舊學前,本處遂改建為文山寺(因文天祥號文山故)。后來潮音庵北面又建云林庵。潮音庵“左鄰文山寺,后與云林庵毗連”,一時蔚為大觀。
民國五年(1916),潮音庵住持戒定圓寂,其徒心傳法師接任。此時,文山寺、云林庵已日就衰落。鑒于潮音庵、文山寺等均為前代名剎,未可湮滅,心傳即以1500元的代價兼并了寺后的云林庵和左鄰文山寺的屋宇,并議定合并的寺廟名“文山潮音禪寺”,簡稱文山寺,寺廟交付比丘居住,原云林庵的比丘尼則移居于附近前小園上的法音庵。民國十四年(1925)文山潮音禪寺翻建一新,據記載,當時一共有殿宇65間之多。
1958年,文山寺改為尼眾叢林,蘇城三十余座尼眾庵堂并于本寺,文覺法師任文山寺尼眾寺院第一任住持,當時于此安居修持的尼師達40余人。“文革”開始,寺院受到沖擊。 1966年秋,寺院被蘇州指甲鉗廠、華通電子設備廠、桃塢街道文化站、街道編織社等六個單位占用,殿宇即被占用,尼師星散,佛像被毀,法器也蕩然無存。
改革開放后,逐步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各寺廟也相繼恢復開放。 1988年10月起,蘇州指甲鉗廠等六個單位相繼搬出文山寺,在市區有關部門支持落實下,廟產得以歸還市佛教協會。1989年4月,蘇州尼眾安身之所的文山寺開始重修,新建了韋馱殿、五觀堂、尼眾生活區,整修了大雄寶殿、藏經樓、云山無恙廳、西方三圣殿,佛像均重新裝金供奉,寺院重修前后歷時五年,斥資達60余萬元。1990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恢復開放文山寺為宗教活動場所。1991年4月8日,文山寺舉行了佛像開光暨潤田法師升座慶典(1994年8月1日,潤田住持往生后,由照蓮法師主持文山寺工作),1996年6月以文山寺下院名義開放婁門關帝廟(今伽藍寺),1999年11月15日,照蓮法師正式繼任住持一職,并舉行了升座典禮。
二、文山寺建筑風格
蘇州古城區街巷縱橫,民居鱗次櫛比,建于桃花塢、經歷了八百余年風雨的文山寺,雖然早先是由三座古寺合并而成,處于古巷民居之中,但與一般寺廟相比,它的殿宇小巧緊湊,建筑風格上較多地保留了南宋寺廟的風格。文山寺門對文丞相弄,幽靜整潔,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殿宇65間。分東、中、西三路,進門中軸線為中路,自南而北是韋馱殿、大雄寶殿、凈業堂及僧寮;東路自南而北為文山廳,廳后天井內有無量光塔(千佛銅塔),天井后為西方三圣殿(念佛堂)、云山無恙堂(東廳);西路為尼眾生活區,有齋堂、五觀堂、廚房、花圃、回廊、庫房。西部樓上下設有客房,花圃曲廊建有半亭,沿用了“如山居”舊名。
寺內建筑還采用了蘇州傳統建筑的山墻空間處理手法,盡作觀音兜山墻,不僅起到了封火消防的作用,又體現立體建筑韻律,恰到好處地突出了尼眾叢林的特色。西部花圃雖然面積不大,但回廊、半亭、花卉假山,整潔嬌小,搭配有致,具有蘇州園林風格。
各相關殿宇都置有殿額、楹聯等,撰題和書寫者,都是有相當知名度的僧人、學者與書法家。
中線,進門即為韋馱殿,實際上即是文山寺的廟門、山門為90年代新建(新建山門時,為消防安全,山門南墻讓進二米余)。建筑面積63平方米,門額“文山禪寺”,為原蘇州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師所書。韋馱殿北面為置放大型香爐寶鼎的院落,再北,即為本路主建筑大雄寶殿,面積300平方米,20世紀90年代曾予整修。匾額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旸法師所書。殿前有廊,廊東磚額“明心”,廊西磚款為“見性”。大殿殿內南柱有抱柱聯:“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大轉,普利寰區”,落款:庚壬年重修文山寺志慶 貴陽謝孝思敬書。殿內釋迦牟尼佛像為朱文茜塑于90年代,像上方匾額“萬德莊嚴”,明學法師題。殿內另有海島觀音菩薩像。殿東門門額為“靜觀”兩字。殿北過天井是凈業堂,即為觀音殿。堂前有門樓,門額為篆書“聞思修”,系吳江楊澥,書于丁酉長夏。觀音殿樓上即為藏經樓,也整修于20世紀90年代,上下面積共約250平方米。“凈業堂”奉有高1.2米的漢白玉觀音菩薩立像,匾額為常熟興福寺方丈妙生法師手書,堂南抱柱聯“水月為心觀自在,慈悲作念即圓通”,系楊云清書。北抱柱聯“紫竹惠風時拂祥云垂世界,玉瓶凈水常撩甘露潤乾坤”,系沈思書。藏經樓有題額“藏經樓”三字,為明學大和尚書。樓上藏有四套藏經,即乾隆大藏經精裝本、乾隆大藏經珍藏本、頻伽大藏經、大正藏,還珍藏有元代千手觀音像,長達1.2米的白玉臥佛像(1997年由緬甸請回)以及本寺玉光法師、永禪法師2003年—2006年陸續血書的《楞嚴經》、《金剛經》、《普賢行愿品》等。凈業堂北為僧寮,共12間。
東線,文山廳居前,系文山寺獨有的廳堂,建筑面積80平方米,是為紀念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所建,“文山廳”題額為李嶺禹書,廳南抱柱聯“少年成老大,佑五千載衣冠種族;吾道付逶迤,憐十八葉錦繡江山”,柯繼承撰,潘振元隸書。廳北部為祖堂,列文山寺歷代祖師牌位。
文山廳除中堂為文天祥畫像外,邊壁并有觀音像,像兩旁對聯,上聯為:“普雨法雨凈雨,千年甘露潤萬物”,下聯為“艱行苦行善行,一片潮音諦三生”。
文山廳東,2008年新建300余平方米廳屋,下為齋堂,上為寮房,尚在裝修中。
文山廳北面為一方天井,1998年7月落成的無量光銅塔一座置于其中,該塔是由住持照蓮法師與居士共同發起鑄建,銅塔高6.8米,重4.5噸,六面九層,每層每面中間有一塔窟,中供一稍大的佛坐像,周圍為稍小的立佛像,立佛手托蓮臺,成行排列,掛于塔壁,整座塔共計佛像1002尊,故依數俗稱千佛銅塔,塔身所綴佛像是阿彌陀佛,意為無量光,無量壽。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巖山寺方丈明學大和尚為題“無量光塔”,銅額懸掛于塔之第五層。
天井北面為西方三圣殿,即念佛堂,平常,寺內佛事多在念佛堂進行。念佛堂北與云山無恙堂之間有小院落,正對云山無恙堂的門樓上有康有為的題詞“得清凈悅”。
云山無恙堂目前系本寺最為寬敞的客廳,又稱上客堂,因處東線,又名東廳,題額“云山無恙”四字系吳光奇手筆,堂內南面抱柱聯:“做真學問,眸中靜觀滄海小;來大文章,座上欣詠白云多”,柯繼承撰,潘振元隸書。
西線,最南為丈室,之后是僧寮(10間)、花圃等。花圃有回廊,中為半亭,亭額“如山居”系瓦翁手書,潤田法師有記:鏡如法師建如山居勝跡,后遭劫而廢,今復舊觀,以明佛法。永無泯滅,如山常青。癸酉年正子春,潤田記,瓦翁書。亭柱上有寒山寺方丈秋爽書聯:云山千載終無恙,潮音一葦信有憑。
花圃北面自東而西依次為五觀堂、大寮等,樓上為僧寮。
西線為尼眾生活區,與中線的觀音殿之間有走廊,走廊北端客堂現為辦公室,東墻上有聯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西墻上有聯曰:“佛性存天地,蓮經照古今”,兩聯均為張文鋆書,西墻聯并嵌文山寺方丈照蓮法師名,聯語系張文鋆撰。
三、文山寺文化蘊涵
文山寺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厚,在蘇州諸多廟宇中,因它獨與南宋名相文天祥有關而享譽四方。現文山寺由潮音庵、原文山寺、云林庵合并組成。據傳,南宋德祐元年(1275)十月,因元兵南侵,宋恭宗急命時任兵部尚書的文天祥改任浙西、江西制置史兼平江(蘇州)知府,在蘇州組織抗元事宜。文天祥在蘇州,即將家屬安置在潮音庵內,并積極組織與指揮蘇州軍民,頂住了元兵的進攻。 40天后,文天祥又奉命移守臨安(今杭州,時為南宋首都),文離開蘇州3天后,蘇州就落入元軍手中。后來,文天祥奉命出使與元軍談判,為元軍扣押北上,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趁機逃脫南下,又路過蘇州,見到蘇州軍民(包括文天祥舊部下)百感交集,寫下了“樓臺俯舟楫,城郭滿干戈,故吏歸心少,遺民出涕多。鳩居無鵲在,魚網有鴻過,使遂睢隊志,安危今若何! ”但后來文天祥再次被俘,并于1283年英勇就義。蘇州百姓悲痛萬分,通過各種形式紀念文天祥,并于明正德十年(1515)正式在潮音庵附近建忠烈祠,以祭祀當年在蘇州組織軍民抗元的英雄文天祥。忠烈祠遷建舊學前后,又將忠烈祠改建成文山寺,以紀念文天祥,寺前的小巷即名為文山寺前(現名文丞相弄)。
今文山寺周圍包括原樹德小學、老虹村一帶,解放后多次出土數量可觀的“韓瓶”。韓瓶又稱“陶嵬”,正是南宋常見的軍用水壺,軍隊眷屬也多使用,韓瓶的出土,證明了該處曾駐有宋軍或宋軍家屬,文天祥率軍抗元,在潮音庵安置家屬的傳說,獲得了文物考古的佐證。
2003年6月3日,文山寺東南的中街路向北延伸工程如火如荼展開,市政工人在文山寺東側(今中市橋公交站附近)挖掘路基時,從地下挖出一塊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古碑,碑上刻有“宋文文山信國公贊”等字樣,當時文山寺照蓮法師還特地請有關部門來勘察,雖然石碑后被相關人員用汽車搬去,不知所蹤,但文山寺與文天祥的關系是確證無疑的。
現在,文山寺文山廳成了蘇州市民憑吊文天祥僅存的去處,雖然廳堂面積不大,整座寺又僻居小巷之中,但許多游客,特別是文化界人士到了文山寺一定要到文山廳瞻仰與盤桓,并不斷有吟詠的詩文、聯語留下,而周圍居民、故老,也每以文天祥在這里指揮組織軍民抗元而引為自豪。
四、文山寺新的風貌
進入20世紀90年代,蘇州城市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蘇州桃花塢因其歷史悠久、街巷古老、傳統深厚、居民集中以及因種種原因而造成的交通擁擠、開發遲緩等,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中街路延伸工程開拓了文丞相弄東端,僻居文丞相弄小巷深處的文山寺終于與中街路、東中市、桃花塢大街直接暢通。
文山寺于1994年創辦了念佛堂,標志著寺院僧眾秉持了傳統的“教宗天臺,行歸凈土”的修持方式。之后,又節衣省食,籌集經費,從北京請得國內數目極為有限的全宣紙乾隆藏,供奉于藏經樓內,至此,文山寺才真正的佛、法、僧三寶俱足,而無量光塔的興建、文山廳的修復,更體現了文山寺尼眾一心修持,弘揚佛法,弘揚積極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堅韌不拔的秉持。
隨著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的開展,桃花塢濃厚的文化傳統必將進一步得到挖掘與弘揚,作為該地區唯一的文化古寺,作為蘇州市紀念文天祥唯一的最佳勝地,文山寺正愈來愈煥發青春,不僅成為令人盤桓不已的游覽景點,緬懷圣賢的紀念勝地,也成為體現黨的宗教政策,建設和諧社會的標志性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