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庵位于上海青浦區重固鎮北市,通波塘東岸,廟涇橋北堍。相傳于元至正十年(1350)由僧人開山,原來名為戴墳庵,傳系邑人戴誠甫所建,因旁有戴氏墳墓故名。清乾隆二十年(1755)僧明璧重修。法會庵在重固鎮相傳系青龍寺下院,原房廊十間,占地十余畝,僧眾十人,香火較盛。清咸豐年間(1851—1861)毀。清光緒十一年(1909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復之,挽“了深”來茅庵住持,改作尼眾道場,講經傳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清宣統元年(1909),重固鎮陸周氏等發起募捐,遂將草庵改建為瓦房十間,增添佛像,遂重具規模,以后再修,先后由花恩、品賢、化自等師太當家,并改建大殿,定名為法會庵。據傳法會庵在重固鎮的歷史上曾形成過初一、十五較大規模的廟會。
解放初期,佛事漸減,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法庵寺受到沖擊,佛像被毀、經書被焚、法器被砸、房廊先后被農業中學、鎮辦廠所占用,尼姑離庵做鎮辦廠職工。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后,政府發還了原有房產,主持尼了悟等還庵。在青浦縣宗教事務所和上海市佛教協會的扶助和善男信女們的支持下,法會庵于1993年恢復宗教活動,重裝佛像,匯集經典,增添法器,恢復正常佛事活動,并且香火日盛。1995年9月,經青浦縣人民政府批準,法會庵正式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
法會庵有佛殿二進、房廊十余間。原老山門西側新建山門天王殿一座,山門石匾“法會庵”三字由原上海佛教協會主席真禪法師于佛歷二五三九年(1995)夏題寫。山門由三扇朱漆圓拱型木制山門組成,兼作天王殿,內供四大天王、彌勒佛與韋陀菩薩。
山門天王殿后為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兩層重檐式建筑,殿額由釋光云于佛歷二五四七年(2003)孟春望旦日題寫。大雄寶殿內供主佛釋迦牟尼佛,兩側分列金身十八羅漢像,釋迦牟尼佛背面為海島觀音像,塑有各種形式的彩繪佛像幾十余座,共同組成炫彩斑斕的海島觀音組圖,從雕塑工藝上看頗有特色。大雄寶殿的東西兩側有配殿二座,西側配殿已投入使用,作為客堂和尼眾住所,但東側各配殿尚在修建完繕中。
大雄寶殿后有一開闊地,目前正在大興土木,此后為八開間三層樓的較大型寮房,內設有念佛堂。據稱念佛堂是一處由佛庵兼作養老院的處所,在這里養老的老人多來自上海市區等地,許多人的年齡都已經在七旬以上,她們生活在法會庵這處空氣新鮮的地方,過著平靜安寧的生活,每日念經延壽沒有煩惱,只要支付生活費就可以在法會庵內供吃供住,安渡晚年,逢年過節的時候可以回家,也可以讓小輩前來看望。據念佛堂一位女居士介紹,目前法會庵還處于募資修建當中,了悟師太傳現任監院本愿,共有比丘尼6人。
法會庵文革后重興的主持了悟師太是一位神奇人物,她在出生六個月的時候就被送進這里,在八個月的時候就剃發為尼,至今已是近百歲高齡了。雖然她九十多歲時只能臥在床上,由其他尼姑伺候,但是她的思維還很清楚,看到新來的人還能表示歡迎,證明法會庵確是一處益壽延年的好去處。
法會庵南向通波塘而建,而通波塘是重固老鎮的發源地,有三橋橫跨,將通波塘東西兩街連通。通波塘東街的北端是修復后的“法會庵”,通波塘西街中端建有始自新石器石代、商、周至漢、唐、宋歷代著名墓藏遺址的福泉山博物館,顯示了上海自新石器時代即已有人類文明發祥的歷史淵源。
據載在福泉山上原有一寺名為福泉禪院,旁邊還建有柘澤廟、薛道人墓和福泉井,后在抗日戰爭時期毀于日軍的戰火,現已蕩然無存。如今的法會庵所在地通波塘老街,目前正結合“一庵、一館”的風貌,力圖重振當年重固鎮的繁榮景象。
青浦區法會庵地址
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通波塘東街2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