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邦寺又譯為八蚌寺,是在深山里的一座噶舉派寺廟,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康區的主寺。噶舉派俗稱白教。位于中國四川省甘孜州德格縣八邦鄉政府北300米處的山崗上,處于俄色拉山麓。海拔3800米,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邦-意為集祥之地,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土司曲加登巴澤仁請大喇嘛司都卻吉穹乃創建。以學問、醫學、繪畫(唐卡)著稱,最盛時僧眾800余人、轄寺80余座,遍布在川、藏、云、青省。八邦寺歷代活佛重虔心修道,著書立說,各種論著,無不涉獵,各有建樹,許多著作及繪畫,至今被視為珍寶。 八邦寺規模宏大,環境幽靜,其建筑沿山而上層層疊疊,取勢巧妙。經幡招展,金頂金碧輝煌,十里可見,雄偉壯觀。殿堂裝飾富麗堂煌,泥塑和壁畫刀筆細膩,姿態豐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稱為康區寺廟建筑之最佳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
八邦寺,全名八邦圣教法輪寺,為藏傳佛教噶舉派在康區的主寺,與西藏楚布寺并稱為噶舉派兩大勝地。八邦寺意為“吉祥寺”。據史書記載,八邦寺創建南床高宗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八邦寺規模宏大,環境幽靜,其建筑沿山而上層層疊疊,取勢巧妙。經幡招展,金頂金碧輝煌,十里可見。雄偉壯觀。殿堂裝飾富麗堂皇,泥塑和壁畫刀筆細膩,姿態豐富,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稱為康區寺廟建筑之最佳者,有“小布達拉宮”之稱。此寺融入了格魯派寺院、噶舉派寺院的建筑風格,形成既有格魯派寺院宏偉壯麗,又有噶舉派細膩神秘的建筑格式。主殿“卓拉空”建于山崗之脊上,為一四合院式的三層建筑,正殿高二十四米,八根粗逾合抱的大柱,俱為千年巨樹整樹造成,愈增大殿的雄傳氣勢。二樓為活佛住所,雕梁畫棟,金碧溢彩。殿內四壁繪滿珍貴的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及六道輪回等,形象生動,色彩絢麗,是著名的藏畫“噶日”畫派的杰作。八邦寺轄寺甚多,自稱為一百零八座。又稱大寺三院,小寺五院,講堂三十五處,禪堂二十五處,分布在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以及西藏、云南、青海等省和康區等地。
八邦寺是許多著名祖古傳承的法座所在地,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大司徒仁波切、貝魯欽哲仁波切、蔣貢康楚仁波切等。它與噶瑪巴之間也有緊密的連系,如第十六世噶瑪巴就是先在此寺完成坐床儀式,再前往楚布寺。
八邦寺有著名的八邦印經院,寺內的典藏規模僅次于同在德格縣的德格印經院。
八邦寺亦聞名于其噶瑪畫派的唐卡制作及數量眾多的珍貴唐卡收藏。當地唐卡制作時一律使用礦石、金屬(如金、銀)和植物顏料,很多顏色如紅色均由俄色拉山麓生長的野生植物風干制成。傳統畫師在制作唐卡時用口水沾潤畫筆,使顏料更加牢固地附著于畫布上。
該寺歷代活佛大多活識高深,重虔心修道,著書立說,各種論著,無不涉獵,各有建樹,許多著作及繪畫,至今被視為珍寶。第八世司徒活佛卻吉迥乃博學廣聞,聰慧異常,一生閱歷豐富,學識淵博,著述極多,尤其是藏文文法、藏醫藥、藏畫等方面造詣精深,堪稱一代宗師。他創造了著名的噶瑪--八邦畫派。該派在傳統的藏族繪畫技巧中,巧妙地融入漢地畫法技巧和風格,成功地發展了藏畫“噶日”畫派。在他的影響下,八邦寺畫師歷代輩出,其壁畫和唐卡畫成為康區藏畫的代表,享譽海內外。
公元1181~1189年間,止貢巴·仁欽貝造其弟子巴登向秋能巴由西藏止貢替寺赴八邦傳演止貢噶舉教義,并主持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一二兄里寺大殿上座,在太殿鄰近的兩個山頭分別建起”著郎干”講學院和”五且”坐經院。寺廟舉行法會,則集合僧侶在曲池西(今鄉政府駐地)講經授法。16世紀中葉,兄里寺被一名叫”阿熱”的炊事僧人失火焚毀。清初,從西藏阿里云游至德格的薩迦高僧赤稱俄熱看中了八邦”三象戲水”的奇麗地形,在荒蕪的兄里寺原址建起一薩迦寺廟,但因規模不大,僧侶不多未獲發展。
清雍正六年(1728),出生于德格龔埡阿洛定日崗的噶舉名僧,被嘎瑪第十世活佛蓋西多吉認定為昌都嘎瑪寺第八世司徒活佛的司徒·曲吉龔勒于28歲時征得土司登巴澤仁允準,以龔埡班黨寺為母寺,在原兄里寺地址親自主持修建起噶瑪噶舉派的八邦寺;并在法王登巴澤仁的挽留下擔任了八邦寺主持,被尊稱為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活佛。此后,歷代轉世的司徒活佛均任八邦寺主持,不再任昌都嘎瑪寺主持。
八邦寺建成后礦在政教上都獲較大發展。寺廟自稱“國師廟”,以元代所封國師噶瑪拔希(德格汪布頂人)曾任兄里寺主持,歷代供奉元憲宗賜與噶瑪拔希的金邊黑帽。《舊西康省康屬概況》記,第八世司徒曾得授朝廷”四寶法王”稱號并劃撥德格土司人民,土地一半與八邦寺。乾隆年間,乾隆皇帝親筆書寫”祈禱番根大益司徒”橫匾賜予寺廟并兩次詔請第八世司徒·曲吉龔勒赴京講經c民國時颯,國民黨政府亦十分重視八邦寺在藏區的政教影響。1938年,劉文輝聘任司徒活佛為”五明學院”的康北宣教師,德格縣政府則安置司徒為縣參議會副參議長。1940年,八邦寺清真一行8人應邀赴重慶參加”抗戰勝利祈禱法會”,蔣介石厚贈禮品并與清真等一行合影留念。
八邦寺為德格土司第一家廟,在維護和鞏固政教合一的土司統治中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寺廟享有較高的政治特權,司徒活佛有權參加德格土司最高行政會議,土司轄區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重大活動,制訂重大政令,大小頭人的升遷,以至土司嗣位大事,德格土司均要征得司徒的意見并認可。同時,德格土司又以法王的身份號令八邦寺。
近百年來,八邦寺苘僧云集,宗教人才輩出。許多活佛、喇嘛均為研習“五明學”多有建樹的著名學者,留下不少內容從佛學到天文學、詩明學、文學、醫藥學、文法、歷史、繪畫等學科的著述。如第八世司徒·曲吉龔勒的《印度旅行記》、《詩學的解釋與參考》、《司徒文法廣釋》、《如意藤標簽》、《自傳圖名術》,尼麥曲杰翁波的《捉鬼記》、《花園里蜜蜂的遭遇》,貢珠·顏登降錯的《知識總匯》、白馬德西翁波的《自傳全集》,以及八邦寺近現代名僧降央部杰嘉措、降根洛珠塔顏、斯郎熱登戈日降巴、白馬根絨、巴登青則俄色等人的著述均為涉及學科廣,頗有造詣和具有很大影響的優秀作品。
八邦寺分母寺、于寺(分寺)兩部分,母寺有大、小經堂各1座,設講經院1所,設納若、根仁、黨母3所坐經院。子寺有100多座,主要分布在青海、云南和四川甘孜州地區。寺廟設司徒、貢珠、清真、溫根4個活佛轉世系統。解放初統計,全寺有僧侶725人,其中活佛4人,外地留學活佛2人,堪布5人,職事喇嘛18人,一般喇嘛83人,扎巴613人;有森林、牧場近4000平方公里,有耕地2000余畝,牲畜4·3萬頭(只),科巴(農牧)1000多戶,從事大宗的商業和高利貸經營;寺廟文物有大型鍍金泥塑佛像7座,各類紅黃銅菩薩9835尊,各個歷史時期唐嘎畫10150幅,經典32400部,木刻印版129845張,純金譽寫的《甘珠爾》1套,其它佛具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詔書、印章等近5000件。
解放后,廢除了八邦寺的政治和經濟特權。“文革”期間,“造反派”開展“破四舊”活動,寺廟部分房屋被占用,寺廟財產、文物受到很大損失f1981年以后,寺廟建起16人組成的寺廟管理委員會,籌集資金修復了寺廟,逐漸發展寺廟自養經濟。1988年,寺廟大殿維修竣工,新塑高15米、寬5米的彌勒佛銅殼塑像1尊,建起佛學院1所,恢復了“納若”和“根仁”2座坐經院。全寺有僧侶375人,其中活佛4人(尚在印度),堪布3人。寺廟自養經濟主要開展采藥制藥、商業、雕塑、繪畫、建筑、養畜、印售經書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