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寺位于云南昆明安寧溫泉西側1千米,地處龍山東麓。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東,俯瞰螳螂川,與“天下第一湯”遙遙相望。曹溪寺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寺內建筑現存大雄寶殿、后殿、鐘鼓樓等。
曹溪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昆明市安寧市溫泉鎮龍溪路。始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建筑總體布局為常見四合院式,主殿寶華閣為全國罕見木質殿宇。殿內供奉的觀音、文殊、普賢三圣像,是國內少見的宋代造像。
曹溪寺乃具有宋代建筑風格的古寺,這是上世紀40年代初,建筑學家梁思成游寺的觀感。該寺大殿正面“西方三圣”(阿彌陀佛中坐,觀音、大勢至兩菩薩左右脅侍),壁后“華嚴三圣”(釋迦中坐,文殊、普賢脅侍)木雕像,1956年經全國佛協副會長周叔伽鑒定,乃宋代遺物。據此可以認定,寺始建于宋代大理國時期。
說起曹溪寺的同時,不能不提到與寺有關的“圣水”。 曹溪寺早期情況,文獻少有提及。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五葉禪師道成重修寺宇后,請留居寺內的楊慎寫了《重修曹溪寺記》(碑現存后殿)。楊氏指出:此寺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的道場,和慧能駐地的曹溪水借喻“法流”一脈相承,接著就介紹寺附近有小泉(后人習稱“圣水” ),每天三次流量特別大(“來潮”)。后人在泉下鑿池蓄水。相傳“來潮”時,“泉神金酴”(蟾蜍)也在池中出現。 楊慎敘述寺的興衰前,特別把上述現象稱為“異境”,看來不無道理。慧能(638年~713年)乃初唐高僧,繼承禪宗五祖弘忍衣缽,在廣東韶州曹溪寶林寺傳法,倡“頓悟法門”,開創了禪宗的南宗一派,信徒特多。南禪宗傳播甚廣,影響深遠。是否因六祖駐地有曹溪,安寧也有“圣水”,信徒們從而興建了曹溪寺,抑或寺建成后,借六祖駐地曹溪作為寺名?值得進一步研究。
曹溪寺中有元代所植的曇樹和梅樹,夏秋之際,古樹繁花,為古寺增色。曇花,多在夏季晚間開放,僅一小時左右即謝,不易見及。道成禪師重修寺宇后,鑒于曇花花期極短,開放時異香撲鼻,因在樹左辟出寶華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楊慎再次游寺,看到“曇花一現”景觀,又寫下古色古香的辭賦體《寶華閣記》,刻碑于寺內(此碑有剝蝕,現存碑廊)。碑文贊頌此花乃“天宮分種”,祥瑞所鐘,同時表揚道成精通佛法,能修復名寺。
曹溪寺“法燈復明”后,吸引著不少文士,前來誦讀“莊介遺碑”(指上述楊慎兩碑,按楊氏去世后,學術界私謚之為“莊介”),佛教徒則來燒香禮佛。萬歷(1573年~1620年)年間,先后兩次有人舍金購田,捐為寺產。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徐霞客游曹溪寺。在大門口見楊慎兩碑并立,就忙著入寺覓紙抄碑。次晨,在黨姓秀才導引下找到山下大樹根腳向南流入石質月池的“圣水”。徐氏在《游記》中寫道:他來時“早潮已過,午潮未至。此正當縮時,而其流亦不絕。”他認為,來潮時水流可能“更涌而大”。在泉畔,徐氏看到新建不久的“問潮亭”,萬歷后期云南巡按張鳳翮寫有碑記。后來,朱壽琳還建立了“海潮分派”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