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頂山大觀寺開山住持:悟修法師,原為宜蘭人,生性平實。法師出家前,初隨上普下光老和尚學唱誦,并皈依老和尚。初識佛法之際,以為敲敲唱唱就是在學佛,后來于讀誦經典之中,漸入佛法滋味,方知佛法之浩瀚深廣,八萬四千法門豈只是敲打唱誦所能及之;在法味的洗滌薰修下,成就了師父出家的因緣,遂于日月禪寺禮上圓下宗長老座下披剃出家,法名悟修,字號印達。
師父原于基隆創立「慈生佛堂」,此即大觀寺的前身—為接引有心修學而完全不懂佛法的眾生之處。當時佛堂之信念與宗旨為:「學慈悲,行懺悔,慈悲無障礙,懺悔得安樂」;不宣傳,不廣告,落實佛法,老實修行。稟此理念弘化多年,后因緣成熟,遂于1983年創建了大觀寺:一個學慈悲,行懺悔,老實修行的十方道場。師父常說「若不學慈悲行懺悔,如何消災除障,如何增福慧、得安樂?」應將修行融入于日常生活中,老老實實的去修去行。師父要求弟子們不趕經懺,不化緣,一切但求隨緣度眾,并鼓勵信眾有時間就回寺禮懺、做功課,因為修行是自己的,誰也替代不了。師父希望讓信眾們了解:學佛并不是花錢消災求平安,而是須要有一顆虔誠懺悔的心,來深入經懺,依文作觀,革故錯而不造新惡,以三寶為依歸、為準繩,繼而在人生、修行的旅程上,能夠時時安樂,步步自在。
建寺之初,有人曾有條件的愿在經濟上作后盾,但遭師父婉拒。因為師父確信:「積沙成塔,眾志成城」。三寶福田應是屬于十方大眾的,而非少數人所專有,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學佛修行是不分貧富貴賤的。因此在大觀寺沒有所謂的大護法,每一個人都是大功德主,正所謂「發心功德平等無二」,因為每個發心的當下都是最珍貴的。
師父平日即倡導以「平常心,慈悲念,老實修,歡喜行」作為大觀寺四眾弟子的修行方針及準繩;大觀寺雖然以淨土法門為導,但心量開闊的師父相當尊重各人修行的因緣法門,隨順各人的根機,給予最大的空間與時間去學習,希望弟子們在佛法上能夠真正去體驗與成長。
寺內建筑方面,大雄寶殿、念佛堂、地藏殿皆已完成,大殿內莊嚴的三寶佛像,令人景仰讚歎。而寺中其他建設雖未完成,但對于弘法利生得工作,二十幾年來從不間斷:例如每個月的禮懺共修、息災祈安、報恩法會、八關齋戒、佛七、禪修、結夏安居等等;此外,尚有不定期舉辦的醫事、義診、社會福利各級院校及兒童冬、夏令營:等等。透過各項活動的舉辦來幫助眾生淨化三業,使使家家和樂、社會安定、人人正信。此一靈山圣境,實為修行寶地與心靈的依歸處。
臺灣新北市雙溪區大觀寺地址
臺灣省新北市雙溪區雙澳路35之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