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即孔子廟,又稱作文廟,是紀念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筑,傳統的中國城市都有文廟,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圣廟、先師廟、先圣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其中南京夫子廟、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吉林文廟并稱為中國四大文廟。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孔廟起源
由于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于維護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孔廟便被古代帝王所器重。其數量之多、規制之高,建筑技術與藝術之精美,在我國古代建筑類型中,堪稱是最為突出的一種,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孔廟,祭祀孔子的廟,稱為孔廟或孔子廟,又稱先圣廟、宣尼廟、宣圣廟、文宣王廟、圣廟、圣堂、文廟、大成殿等。
孔廟類型
歷史上的孔廟有兩千多所,根據其性質或類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孔氏家廟,二是國廟,三是學廟。
孔氏家廟
歷史上中國有兩座孔氏家廟。最早的孔氏家廟,就是稱之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次年他的弟子將其居住的三間小屋改造成廟堂,由孔氏族人供奉之,其間經歷了283年的家廟歷史。公元前195年漢高祖親臨曲阜孔廟祭孔后,家廟開始向國廟過渡。第二座孔氏家廟就是宋室南渡后,在浙江衢州建立的孔氏南宗家廟。孔氏家廟分南宗和北宗,南廟和北廟。南宗南廟指孔子后第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遷至浙江衢州而建立的衙州家廟。北宗指留在曲阜的孔氏族人孔瑤襲封衍圣公,稱北宗。
國廟
作為國廟性質的孔廟,全國只有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它們與“學校”沒有任何關系,是專為封建帝王、地方官員祭祀孔子的專用廟宇。曲阜孔廟是中國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孔廟,北京孔廟是專為清代帝王祭孔的專用廟宇。國廟重在“國”字上,曲阜孔廟由中央政府委派孔氏衍圣公(朝廷命官)來管理,并由國家出資維修的專為祭祀孔子的國家級禮制性廟宇。北京孔廟也由朝廷命官來管理,祭祀人員往往是皇帝本人或政府主要官員。在古代中國,作為國廟性質的孔廟是國家的一種精神象征。
學廟
學廟或稱廟學,在古代中國就是以辦學為宗旨的將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與祭祀孔子的禮制性“廟”宇相結合的國家行政教育場所和祭孔場所。它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直接管理。學廟重在“學”字。除作為國廟的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和現曲阜孔府內家廟、衢州家廟這四座孔廟外,中國其他的孔廟都屬學廟性質。包括歷朝歷代的京師太學或國子監。作為學廟的孔廟,它是一座古代儒學教育的殿堂。中國古代的正統官學是儒學。儒學是古代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支柱。具體表現為三大支柱:一是朝廷的治國理論;二是學而優則仕的科舉制;三是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廟學宮。三者互為聯系,互為因果。
孔廟文化
孔廟本來就是最高的文化殿堂,又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積累著文化藝術,每一座孔廟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其建筑、碑刻、禮器、樂器以及祭祀禮儀、音樂、舞蹈等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越來越重要,文化大國的形象也越來越重要,孔廟的功能也遠遠超出了紀念性建筑的本身含義,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孔廟的存在,體現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孔廟將承擔著文化傳承與教化、促進中華民族融合與統一的雙重功能。
孔廟現狀
中國歷代連續不斷的尊孔崇儒,在明代,孔廟已有1560余座,清代孔廟有2000余座。這些孔廟分布于全國各地,至今保存尚好的還有數百座,截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全國大約建造了各級學校文廟1749所。如今遺存的文廟大約有509所,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約有60所,基本完整的約有109所,保存中心一組的約有53所,保存大成殿等零星建筑的約有287所。幸存下來的文廟和孔子廟大部分都被公布為全國、省(市、自治區)、市(州、盟)、縣(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曲阜孔子廟于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