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廟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太古街89號,始建于1919年,武圣廟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主要宣揚儒教《孝經》、老子《道德經》等,供奉武圣人關羽,故名武圣廟。2009年9月,文物保護部門曾對武圣廟大殿外觀進行保護性修復,使得武圣廟有了今日的外觀。
黑龍江哈爾濱武圣廟歷史
據哈爾濱地方志記載:1919年,道教金輝派第十三代弟子葉從瑞來哈,在道外區太古十八道街42號,籌建購買了600平方米的地號創建武圣廟。根據資料記載,武圣廟已有86年的歷史。然而按照當地一些老人的說法,武圣廟應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的老人聽父輩說,當初武圣廟是和老江橋同期建成。面是老江橋——松花江第一鐵路大橋的修建,是于1900年5月初動工,1901年竣工,那么武圣廟應有百年歷史了。這座武圣廟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當年的建筑是大殿5間、東西配殿5間,又于1927年又由信教群眾集資擴建后殿五間,及鐘樓、鼓樓、土地祠、大仙堂,山門和圍墻等。經過豐年滄桑,武圣廟現存有正殿一座,東偏殿、后殿各一座(現為哈市道教協會會址),經過風雨的侵蝕及人為破壞,周邊被居民住宅緊緊包圍,垃圾遍地,失去了原建筑的風韻。解放前一直是哈爾濱市道教聯合會的總會所在地,1947年以后的很長時間作為向賢小學,解放后又做道外區房管科辦公室。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團體房產政策精神,市政府于 1985年1月10日將武圣廟的房產產權全部退還給哈爾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宗教房產辦公室,并租賃給道外區教育局房產維修隊。2004年10月哈爾濱市道教協會成立。市宗教房產辦公室,將代管的“武圣廟”房產產權于2005年4月正式移交給產權單位,哈爾濱市道教協會。命運多舛的武圣廟2005年10月27險遭不測,后殿元辰殿已在拆遷單位的推土機轟鳴聲中化為殘垣斷壁。事件發生后,哈爾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立即向省市主管部門領導匯報,希望能夠保住這一老建筑。武圣廟后殿被毀事件事件曝光后,引起各界高度重視,市政府有關部門召開緊急工作協調會決定,武圣廟不予拆遷,保留武圣廟建筑,并責成有關拆遷單位必須負責恢復武圣廟后殿原樣。
2009年9月文物保護部門開始對武圣廟進行保護性修復。隨著武圣廟一期工程結束,有關部門決定恢復道教場所,武圣廟交管哈爾濱市道教協會。在哈爾濱市道教協會的推薦下,哈爾濱市民宗委、哈爾濱市統戰部決定請師父(任宗權,中國道教協會第三次壬午壇登錄大師、馬來西亞美里三清觀戒壇演禮大師、湖北省道教協會副秘書長、武漢市道教協會副會長、武漢道教文化研究會秘書長、武漢大道觀住持、武漢大道道教經樂藝術團團長)來接管武圣廟,恢復哈爾濱武圣廟的道教活動。2010年1月27日在任宗權師父主持下哈爾濱武圣廟隆重地舉行了開山門告神儀式。
黑龍江哈爾濱武圣廟地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太古街7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