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寺位于北京海淀區大慧寺路11號,2001年06月25日,大慧寺作為明代古建筑,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明正德八年(1513年),明司禮太監張雄創建該寺,由于寺中有一尊高五丈的銅佛,故又稱“大佛寺”。嘉靖年間,因嘉靖帝崇奉道教,太監麥某擔心寺院被改建道觀,于是在寺院的左處增建佑圣觀,寺后又建真武祠,使得大慧寺成為一座既崇奉佛教又信奉道教的寺院。
大慧寺歷史
明朝時大慧寺共“殿宇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畝”這里殿宇巍峨、林木蔥籠、物色清幽,是文人墨客們訪勝探幽、踏青尋春的佳處。
朝代更迭至康熙時,大慧寺已滿目瘡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下令重修大慧寺,此時的大慧寺僅存殿宇兩重,寺內銅佛尚在。對重修后的寺院,乾隆帝御題前殿懸額”慧燈常朗”,聯對“妙示真如空色相,凈開正覺攝聲聞”,后殿供銅佛像,懸額“靈峰慈蔭”,聯曰“潮音普覺聲聞界,水觀中涵智慧珠”。
光緒年間,大慧寺的部分殿宇被拆除用于修建萬壽寺行宮,宣統元年,大慧寺進行了最后一次修繕,對大悲寶殿中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重修。
1949年后尚存山門、門前照壁和東西配殿以及大慧寺的大悲寶殿。山墻前高大的二十八諸天泥塑和墻上的壁畫,是明代雕塑和繪畫藝術的杰作。大慧寺的大悲殿將明代的三大藝術,建筑、彩塑和繪畫熔為一爐,至今仍具有較強的藝術魅力和觀賞價值。
大慧寺主要建筑
大悲殿
大慧寺的大悲殿是一座重檐廡殿頂建筑,即有兩層屋檐四面坡的屋坡,面闊5間,進深3間,是明代建筑法式的實物。大悲殿內原供18米高的大銅佛,被侵華日軍毀壞。現有的木胎彩塑釋迦牟尼佛、弟子及脅侍菩薩像是20世紀40年被塑的。而環列于大殿三壁的塑像和壁畫則是明代原作。
千手觀音
大慧寺的雕塑主要以一尊高大的千手觀音立像及兩尊脅侍菩薩為主體,環襯二十八部眾,組合成一組完整的宗教人物群體。千手觀音立像,原是一尊高5丈的銅佛,日本侵華時期被毀。同時期又補塑了這尊木胎瀝粉描繪的千手觀音泥塑像,及兩尊脅侍菩薩。這些塑像制作工藝較為粗糙,但其形象尚顯莊嚴端正,高大挺拔,也是北京地區現存較完整的一組木胎泥塑。而環列于大殿東、北、西三面墻體前的28尊彩色妝璽泥塑造像,在眾多的史籍中,卻難以查找到對其有詳細確切的記述。50年代文物普查時,確定其為明代原作。更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上曾有過的三次重修,只對塑像彩繪有局部修補,未“重塑金身”而遮敷去明代原有的精彩妝璽,從而更使其珍貴。
彩塑造像
有些與其他寺廟或壁畫的造像特征相同,但大部分則讓人感覺陌生,特別是28尊彩塑的組合在我國佛像雕塑中確無實例可援。所采用的寫實想象和象征為一體的創作手法,塑造出的物像,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和真實的生命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塑像色彩濃重的妝璽,以朱砂、黃丹、石青、石綠、赭石等天然礦石原料為主,并大量采用赤金、白銀,從而形成富麗輝煌、金彩璀璨、富有裝飾美的藝術效果。因此,大慧寺的彩塑是明代雕塑的上乘之作,在中國雕塑藝術發展中上應占有重要地位。
大慧寺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大慧寺路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