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禪寺原址位于天津市寶坻老城區東街,始建于遼重熙二年(公元1033年),前后歷經五代僧主共費時120年才建成。大覺寺建成經歷了多次毀壞和重修。目前,大覺寺僅存羅漢堂及十間配房,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覺禪寺重建
重建的大覺禪寺位于天津市寶坻區京津新城玉佛宮西側,山門寶殿、講堂寮舍、瞻禮朝拜、文化教育等設施和功能一應如法俱全,總占地面積5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7.72萬平米,大覺禪寺建設成為中國佛教規模最大的人文新地標,國際上觀世音菩薩的北方靈應圣地。與東方普陀山、南方的洛伽山、西方的布達拉宮三大觀音圣地遙相呼應。大覺禪寺觀音文化圣地的建設有益于倡導誠信友愛、人性和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時代精神。
大覺禪寺建筑群規劃格局的分區嚴謹、功能博大,建筑品質巍峨恢弘、莊嚴圣潔。在規劃布局和建筑群設計上借鑒了我國古代宮廷和皇家寺院的格局,將圣地牌樓、山門殿、觀音圣像、大雄寶殿、大藏經樓等主要殿宇按照最佳間距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之上。
大覺禪寺圣像廣場,中央面闊二千余平米的香水蓮池、水光漣漪、和風旖旎,清澈的蓮地中間須彌寶座上供奉著大覺禪寺的本尊菩薩——三十二米高的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圣像。三十二米象征菩薩的三十二類應身,遍滿大千世界,千手千眼喻義菩薩的慈悲威德,廣大普遍,萬千祈求,萬千感應。
中軸兩側建筑群多以院落分區形式,圍合簇擁著中軸線主殿,形成外朝內后、三院九宮、中軸對稱的格局,整體建筑群大氣磅礴、渾然一體,具有強烈的向心感和攝心感。建成后,將成為北方最大的觀音道場,預計每年將吸引300萬香客前來朝圣。
大覺禪寺全區設計原則遵循:“兩大景觀軸線,四大景區”的設計理念。第一條景觀軸線以城市文化廣場為起點、連接山門殿、圣像廣場、大雄寶殿、大藏經樓、花山果嶺區、第二條景觀軸線以廣場水系為主軸線、寺前城市文化廣場主要景觀節點,向東西兩翼延伸,西側城市文化廣場水系向東延伸至玉佛宮廣場。四大景區分別為:寺前城市文化廣場、千手千眼觀音圣像廣場、大藏經樓建筑群、花山果嶺。兩軸四景共同營造大覺禪寺莊嚴、和諧、圣潔、肅穆的文化圣地。
大覺禪寺地址
天津市寶坻區京津新城祥瑞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