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最早出現在宮殿里,用于報警,明清時期消失在宮殿里。與此同時,城市空間中的鐘鼓樓也出現了,但直到元朝,它們都不是單獨設置的,而是在城市建筑、橋樓和城市建筑中設置鐘鼓。
鐘樓早早出現在寺廟里,這在唐代敦煌的許多壁畫中都很明顯,而鼓樓出現在寺廟里要晚得多。寺廟中鐘鼓樓的對抗直到元末明初才形成。
雖然許多古城已經消失了,但許多城市仍然保留著鐘鼓樓,其中北京和西安是第一個。由于寺廟眾多,寺廟鐘鼓樓得到了更多的保存。
(1)山西代縣邊靖樓
邊靖樓位于代縣城中心,邊靖樓是明朝代州城的鼓樓,又稱橋樓。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初建,由當時的將領唐勝宗、陸仲亨主持。明成化七年(1471年)被火災摧毀,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臺基增加,即現在邊靖樓的規模。清朝分別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進行了四次修復。
邊靖樓臺基高8.92米,長45.1米,寬35.97米,石券門洞貫穿南北。三層四檐屋頂,灰筒瓦屋頂,高26.39米;每層寬7間,深5間,寬27.83米,深17.77米。樓上懸掛著“聲音和氣味”、“威鎮三關”、“雁門一樓”三塊大牌匾,在城外高山的背景下更加壯麗,氣勢十足。
(2)山西朔州崇福寺鐘鼓樓
鐘鼓樓位于崇福寺二進院千佛閣東西兩側,形狀相似。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年(1383-1387年)重建后,現有建筑為遺體。鐘鼓樓兩層單檐歇山頂,總高8米。建筑磚砌,方4.1米,前開兩扇門。平座鉤欄設置在樓臺上一周,兩層方一間,四面開門。崇福寺鐘鼓樓雖小,但出檐深遠,風格古樸,整體比例和諧,在現有寺廟鐘鼓樓建筑中可謂上品。
(3)北京鐘樓
鐘樓原建于明永樂18年(1420年),后毀于火,清乾隆10年(1745年)重建,12年(1747年)竣工。從木結構建筑易被火燒毀的教訓中吸取了教訓。重建的鐘樓為磚石拱門結構,建筑為正方形平面,重屋檐休息山頂,黑琉璃瓦綠剪邊,高47.9米。樓身四面小心打開拱門,左右對稱打開券窗,窗戶上安裝石刻仿木菱花窗。
鐘樓中間有一個八角形木框架,上懸鐘。鐘鑄于明永樂18年,鐘通高7.02米,最大直徑3.40米,重約63噸,是中國發現的最重的銅鐘。
(4)北京鼓樓
位于中軸線鐘樓南側,與鐘樓相對,坐北朝南,重檐三滴水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平面寬5間,34米,深3間,20.4米,周邊走廊,高46.7米;城市平臺(下層)外寬7間,深5間,內部為拱門結構。前后各有三扇門,左右各有一扇門。鼓樓二樓原有主鼓一側,群鼓二十四面,只有主鼓一側,鼓高2.22米,長2.25米,腰徑1.71米,鼓面直徑1.40米。
(5)西安鐘樓
洪武十七年建于明太祖。初建時,地址位于今廣濟街口,唐長安城中軸線,與鼓樓對峙。巡安御使龔賢主持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將鐘樓整體遷至今址。從地面到屋頂的鐘樓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屋頂三部分組成。底座每側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中間各有高6米的十字券洞。鐘樓主體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
(6)西安鼓樓
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立于高大的長方形臺基上,為磚木結構,高34米。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8米。基座南北中間有一個拱形的門洞,寬度均為6米。鼓樓主體寬7間,深3間,周邊走廊,重屋檐三滴水歇山頂,灰缸瓦屋頂,綠色玻璃剪邊。每層的支架形狀與鐘樓相似。
(7)正定開元寺鐘樓
開元寺鐘樓位于正定縣開元寺。它是中國最早的鐘樓建筑。根據木梁的特點,應該是晚唐的遺產。此外,鐘樓與方塔對峙,主殿后面的平面布局也是中國現有佛教寺廟中的一個孤立案例。
鐘樓上層的外觀在修復前呈現清代建筑風格。在1989-1990年的修復中,上層根據下層建筑的形狀恢復為晚唐風格。
現有鐘樓寬三間,深三間,二層歇山樓閣建筑,灰瓦屋頂。底層用磚墻包裹,前面開一大二小三門,斗拱材料巨大,相當于法國建筑的二等材料。
(8)智化寺鐘鼓樓
鐘鼓樓位于智化寺一入院東西兩側,東鐘西鼓,二樓重檐休息山頂,黑色琉璃瓦屋頂。一樓有三個房間,7.1米,在院子里開了一扇優惠券門。二樓有一個房間,木制障礙日板墻和門楣。鐘鼓樓高1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