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民居位于黃山腳下,是安徽文化景觀的代表性建筑。這些古民居大多是木石結構,如何有效預防火災一直是一個保護問題。讓我們來看看徽州古民居可以長期保存的幾個“魔法武器”。
靠隔離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花格窗”。相信很多朋友都見過這種中間高兩邊低的建筑墻。這種墻叫“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特別是指高于兩山墻屋頂的墻壁,即山墻的頂部。因為形狀像馬頭,所以叫“馬頭墻”,也叫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
這種墻之所以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因為在聚族居住的村莊中,住宅建筑密度高,不利于防火的矛盾突出。當火災發生時,火勢很容易沿著房間蔓延。如果在房屋的兩座山墻頂部建造了一堵高于屋頂的馬頭墻,則可以滿足村屋密集防火防風的需要,并在相鄰房屋發生火災時起到隔離火源的作用。
徽州民居底層外墻一般不開窗,二層以上有窗戶。窗框由磚等不可燃材料制成。雖然體積大,但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盜功能。而且窗戶很小,其通風、采光、觀望等功能使位于更重要的安全防火功能。每一扇窗戶都是對防火墻整體防火性能的破壞,這里減少窗戶面積,相當于減少對墻體防火性能的破壞。因此,這種小窗可以稱為封火窗,是基于火災發生時隔離防火的考慮。這些被動消防設計仍然是建筑學界關注的焦點。
備水源
自古以來,水源一直是應對火災的最佳方式。徽州的大多數古村落都建在水邊。這不僅是徽州古民居以“風水”理論為村莊和民居營造的生活環境,也是預防火災的最重要功能。
如果住宅附近沒有水源,普通住宅的天井將被大水缸(也稱為“太平缸”)所取代,以備緊急使用。目的是在火災初期及時處理。
如果說馬頭墻有效地阻止了“燃燒營地”的趨勢,那么奇特獨特的徽州村落水系和每家每戶在天井中設置的太平水箱就解決了消防中最重要的水源問題。
做防范
由于中國古代對石材作為建筑材料的性能沒有很好的把握,所以對木材的依賴性很大。木質材料怕火,需要防火處理。
徽州古民居的一般做法是用條石或磚砌成門框,門扇用水磨磚包裹厚板,然后用圓釘將水磨磚緊緊固定在門板上。這里不僅強調了材料的堅固美觀功能,還強調了防火和防盜的考慮。門外著火,門關上,門外著火,效果非常明顯。
重安全
徽州居民以家庭為紐帶生活在一起。通常,一個村莊是一個姓氏的聚居地,彼此是親戚,祠堂是管理中心。為了保護共同利益,勇敢的消防管理體系相對發達。宗族聚居更容易就社區安全達成共識。全國各地的徽商可以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文化帶回徽州。例如,詹天佑曾為家鄉捐贈滅火設備。
據昌溪吳氏宗譜記載,元代中期修建的“太湖祠”未竣工就死于火災,重建時在“太湖祠”前修建荷花池蓄水防火。吳的祖先從痛苦的火災教訓中認識到防火的重要性。在村莊整體布局、水源建設、建筑防火等方面,他們精心策劃,不斷完善防火系統。并給后代留下了遺訓:“寧可三天不吃飯,火也不能一天不防”。幾千年來,昌溪吳氏的后裔一直遵循祖先的訓練,火災意識代代相傳,不變。
設逃生
徽州建筑采用減少對外出口、增加內部溝通的方式,實現逃生防盜并重。呈坎5街99巷,宛如迷宮,但大致呈棋盤狀。長街南北向,貫穿全村,是主要交通要道,一般寬2米至2.5米。短巷東西向,寬1米左右,也叫一人巷。長巷橫貫東西,寬1米至1.5米,又稱橫街。
徽商住宅多東西向,即位于西向東,各家正門分別開在街道兩側,門口可停轎。邊門、后門,或朝北或朝南的小巷。小巷是婦女仆人進出房屋的主要通道。橫街橫巷自然穿插在長街之間,將古村落切割成不同大小的地塊,形成不同大小的消防分區。火災發生時,高墻對峙的橫街橫巷成為防火隔離帶和居民逃離火災的安全通道。
徽州古民居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也是消防文化的杰作。在學習古人有益做法的同時,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用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保護這些珍貴的“遺產”,保護古代文物建筑,造福當今世界。